第二届德中分子医学和分子药学学会线上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继2020年10月24日成功召开了以“病毒与免疫”为主题的第一期线上学术研讨会之后,11月21日学会举行了以“蛋白质新药与干细胞疫苗”为主题的第二期线上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副会长公茂莲博士主持。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潘孟秋老师应邀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潘老师提前进入了虚拟会议室,向已经等候的学会会员们介绍了欧洲第二波疫情下祖国对海外学子的关心支援并提醒大家注意防疫。
本次研讨会有幸邀请到了邹培建教授和尹秀山教授。
邹培建教授身兼数职,他不仅担任德国慕尼黑Helmholtz研究中心实验室主任、慕尼黑大学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还是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主任。邹培建教授长期从事蛋白质化学、结构生物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酶工程和蛋白质药物与蛋白质载体等新药开发应用。
在本期研讨会上,邹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蛋白质药物发展的机遇、面临的挑战及我们的对策”。邹教授首先向大家科普了抗病毒药物的原理,引起了在新冠疫情中长期煎熬的旅欧华人的极大兴趣。邹教授接着解释了为什么WHO的大规模团结(Solidarity)临床试验证明现有主要抗病毒药物对抗新冠病毒都没有明确疗效,有些药物甚至加速了病人死亡,从而引出了抗病毒药物研发中最大的挑战——选择性低、大剂量使用则毒性太高。然后,他以美国总统川普奇迹般的康复速度为例,明确指出抗病毒药物的希望在于特异性的抗体。除了药物,邹教授也介绍了大家广泛期待的新冠疫苗,特别是目前两款都报道了具有90%以上有效率的RNA疫苗。RNA疫苗乃至RNA药物应用的瓶颈主要在于RNA的稳定性低,难以有效的保存并进入人体细胞。邹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开发的脂质体能够高效、稳定的将RNA载入细胞,并具有在血清中抵御被免疫系统清除的优点。
邹教授还和与会者分享了他在基于核磁确定蛋白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生物信息分析进行特异性药物筛选的研究,并重点介绍了长效蛋白质药物制备技术,即ZT技术。与大量失败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相反,蛋白质多肽药物特异性强、毒性低,但在体内降解快、半衰期短,从而给患者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和痛苦。邹教授的团队开发了一种以体内稳定的肌蛋白为载体的ZT技术, 从而延长蛋白质药物的半衰期。结合了ZT载体的GLP-1能够显著地长期降低小鼠的血糖,其控制血糖的时间比已经上市的同样GLP-1类多肽降糖药利拉鲁肽至少延长6倍,且安全性更高。ZT载体是一种平台型技术,能与其它有效的多肽药物结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二位报告人尹秀山教授是沈阳化工大学应用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和沈阳拜澳泰克生物医学集团董事长。他求学和科研阶段主要进行干细胞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使他回国后可以充分发挥所长,从事干细胞新药的研发。
尹教授以德国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两年以来的切身体会作为引子,分享了在国内生命医学领域创业的经验教训。他的报告无论对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的学子还是希望转入工业界的各位都有深刻启发。尹教授创办的拜澳泰克生物医学集团主要从事以干细胞基因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细胞再生医学方面的开发。在新冠疫情面前,他的集团迅速转型,发展为检测试剂盒研发、生产、POCT仪器一体化方面都有丰硕成果的生物科技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尹教授带领团队开发的试剂盒特别关注生物医学技术较弱的发展中国家,优化组分和步骤,做到最简单、最稳定、能在最简陋的条件下得到稳定结果。为此,他的团队手把手地向巴基斯坦和一些非洲国家人员传授高效率新冠检测技术。同时,尹教授率先开展基于干细胞的新冠疫苗以及其它病毒的鸡尾酒式干细胞疫苗的研发,为传染病预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报告之后,众多与会者踊跃提问,讨论非常热烈,尤其针对新冠疫苗反复询问邹教授具体细节,邹教授也坦承解答,并鼓励大家即使疫苗在望,还是要注意物理防疫,毕竟现在推出的疫苗都是应急疫苗,是在很短时间内开发出来的,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线上研讨会的气氛十分活跃,不知不觉中会议居然延长了一个小时。最后由学会理事曹永江博士宣布此次会议圆满结束,期待明年能在新冠得以控制后的时间地点进行大家期盼已久的面对面研讨交流。